《瞭望》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瞭望》周刊:新闻类期刊需要怎样的调研报道

 
来源:瞭望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1
 

内容提要 什么样的调研稿件是新闻周刊需要、欢迎的呢?作者认为,好的调研报道应具有三要素:一线调查扎实深入,案头研究眼界广阔,成稿微观、中观、宏观“上下通吃”。这就要求记者、编辑既要有国际国内、多维思考的眼光和胸怀,又要有“调”“研”结合、“调”“研”相长的态度和作风。

一、一线调查的两点体会

对于调研报道来说,记者能不能“沉”到基层去找案例、看动向,能不能挖掘到最有代表性的一手资料,是一篇调研报道能否成功的最为关键的因素。

关于如何做好一线采访调查,已有人提出不少良策,结合个人工作实践,也有两点体会:

其一,要抓住源头、典型,首先“打一口深井”。俗话说,“打十口浅井,不如打一口深井。”一般来说,在进行某一个主题的调研时,对问题要素最先生成的一点或者最为典型的一点首先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是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做法。

例如,《瞭望》曾刊发一组调研报道《县权公开实验》,[1]抓住当时中央纪委、中组部主导推动的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的契机,关注以县一级政治活动、权力运行、干群关系、作风文风为核心载体的基层政治生态,探讨处于承上启下、协调左右关键位置的县委,如何规范正确行使权力,如何强化对县委权力监督,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在这组报道中,最先打的“一口井”,就选在了江苏省睢宁县。为何选取这个典型来调研?其一,该县是运行试点之一。其二,该县原本是信访大县、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而试点探索之后,信访量大幅下降,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增快,变化显著。

因此,记者在睢宁进行了长时间的采访,以多种形式了解实际情况。比如说,下乡镇走村串户,在各部门开座谈会,一对一采访县委班子成员、查阅文件档案等等,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老百姓、党员干部对基层政治生态、县权公开探索的意见看法。

这样的采访,不仅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一手资料,也使得记者对县权公开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具有价值的一点深入发掘和分析,相当于在调研之初就构建了一个“模型”,此后采访了解到的新材料,既可以丰富完善这一“模型”,也可不断与之对比印证。简而言之,一个好的“模型”,会在调研之初就为确保调研结果的客观性、延伸调研的深度和广度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记者随后又采访了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河北省成安县,同时采访了中央相关部门负责人,各领域专家学者等,最终刊发了一组五篇稿件,对基层政治生态以及当时的县权公开探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报道。

其二,要深入实地,切忌偏听偏信。对一个问题不进行深入详实的实地调查,仅仅依靠道听途说,或者轻率相信别人讲的、写的东西,就有可能被错误信息误导,甚至一错再错、一错多错。如果这种错误最终刊出,可能就会误导舆论,甚至还会误导决策,罪莫大焉。

《瞭望》记者在一次失地农民问题调研中曾了解到一个信息:某县因建设开发区非法征地拆迁,而补偿款远低于国家标准,当地百姓怨声载道。信息源提供的材料中,时间、地点、征地数目等等都很清楚,看似相关问题已是铁板钉钉。但记者实地采访后发现,信息源大大夸大了征地的面积,而且当地征地拆迁手续合法,补偿也符合国家标准并已发放到位,只是后续安置中确实有不细致、欠考虑的地方。

这一结果也给记者敲响了警钟:在扎实细致的实地采访调查之前,永远不能想当然、不能轻率下结论。

二、必不可少的案头研究

在调研报道中,案头研究既是记者必修的一课,也是编辑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对于记者来说,案头研究往往是容易忽视的一环。实际上,把“调研”二字拆开,前面是“调”——采访、调查,后面是“研”——分析、研究。调——研——调——研,应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对采访所得进行研究,再反过来指导下一步的采访,有利于我们不断拓展调研思路、不断提升调研的高度和深度。从调查到研究,再从研究到调查的循环,应该是我们在调研中长期贯彻的思路。

而对于编辑来说,加强案头研究,则是促进自己与记者“信息对称”、增强甄别信息真伪功力的有效手段。

编辑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常常会有和记者“信息不对称”的时候。当记者在调研中希望就某个问题与编辑探讨时,编辑却可能因为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或所知甚少,无法与记者进行有价值的互动、交流、乃至无法把握对稿件的具体要求。

因此,作为编辑,应督促自己尽快熟悉分管的领域和地方情况,并刻意选取几个专题做专门的研究,以期实现与记者之间的“信息对称”直到“信息正向传导”。这种背后的案头之功必不可少,既能增强编辑和记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提升报道水平,也能增强我们对记者稿件中各种信息的甄别能力,防堵差错。

在案头研究的过程中,应把握住几个大方向:

首先,调研稿件所研究的问题都在中国、都在当下,但在做案头研究时,不仅应具备国际、国内两个视角,也需要有上下求索的历史眼光。

原因在于,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地球村”的概念日益变成生动的现实,很多传统的国内调研选题除了可以在国内找到答案外,越来越多的可以从国际上找到镜鉴。这就需要我们在考虑选题的国际背景之外,还要注重国外同类问题的调研,打通国际、国内的“任督二脉”;另一方面,要深入透彻地了解当下的中国,特别是更加准确清晰地研判当前的一些问题,从大历史的视角出发上溯回望,也是不可少的一项功课。

例如,对于中国“十三五”发展所面临挑战的调研,就不可不考虑中国自2009年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背景,绕不开“中等收入陷阱”[2]“修昔底德陷阱”[3]等话题,而要看明白、说清楚这些问题,在兼具国际国内、历史当下的视角下查资料、想问题、做研究,就成为必须贯穿调研全过程的一项必修课。

其次,案头研究不可局限于单一领域,要写好调研稿件,需要跨越不同的学科和领域的思考。这也是目前社会混业化、融合化的趋势中,调研所面临的新挑战。越来越多的调研选题,已经无法单纯在这个问题所处的学科和领域中找到答案,而要“旁征博引”,在更大的领域和范畴中求解。

例如,就粮食问题的调研而言,现在的粮食已经不单纯是粮食问题,也是金融问题、政治问题。要把粮食问题搞深、搞透,除了在粮食市场中做调查之外,还要深入研究资本市场,并同时具备国际政治的眼光和视角。

□ 公务员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金饭碗,优秀人才争相扎堆想挤进公务员队伍,这实际上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人才流动的误区之一。

三、成稿需“上下通吃”

一篇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好的调研报道,应呈现出在微观、中观、宏观多个层面上想问题、做文章的“上下通吃”的特性。

微观部分,是报道的切入口,关键在于发现具体问题、了解事实真相。

例如,《瞭望》刊发的《公务员辞职潮传闻调查》[4]一稿,获得了2015年新华社社级优秀新闻。这一稿件的切入口,就是某招聘公司发布的一份《2015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称大量公务员向该求职平台递交了求职简历,从而引发社会舆论“公务员辞职潮到来”的议论。

那么,事实是什么呢?针对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福建、广东、江苏、安徽等多个省市的人社部门、公务员局了解到,2014年以来,辞职公务员数量有所增加,但未到大规模成“潮”的程度。

了解到事实真相只是开端,下一步就是在中观部分做文章,即基于事物中长期发展做出判断和对策。

《公务员辞职潮传闻调查》这一稿件的重要部分,就是采访了数十位已辞职和想辞职的公务员,分析总结了当前造成公务员辞职的几种主要原因,例如基层公务员待遇低、压力大、晋升空间小等。并结合专家访谈,研判这一趋势是否会进一步加剧。此外,针对如何解决当前引发公务员辞职的一些共性原因,稿件也提出了建议对策。

再进一步,在宏观部分,则应做到洞悉领会国家决策的背景、原因、目的以及可能影响,了解掌握社会变化和时代潮流的微妙动向,并有效引导社会主流舆论。

这一要求体现在《公务员辞职潮传闻调查》这一稿件中,就是稿件在采访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公务员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金饭碗,优秀人才争相扎堆想挤进公务员队伍,这实际上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人才流动的误区之一。公务员“能进能出”,一方面有助于基层干部队伍“挤泡沫”,把一些不能适应治理现代化要求的人淘汰出队伍,让能干事想干事的人留下;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打破社会层面的人才结构性失衡。

【注释】

[1]陈泽伟,郭奔胜,季明,朱峰,许云昭,陈武明.县权公开试验[J].瞭望.2010年42期

[2]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概念。基本涵义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3]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崛起中的大国与居于主宰地位的大国竞争时,战争往往难以避免,此即 “修昔底德陷阱”。


文章来源:瞭望 网址: http://lw.400nongye.com/lunwen/itemid-42710.shtml


上一篇: 他山之石可攻玉 ——评《国际出版业发展报告
下一篇: 新闻与传媒论文_做永立船头的“瞭望者”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瞭望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